丰“衣”足“饰”|传统服饰鉴赏——秦汉篇


编辑:2024-08-15 10:16:40

秦汉代表性服饰及发型

 

先秦服装(先秦约公元前21世纪—公元前221年,包括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、战国等五个时期):先秦服装,产生于信天命,事鬼神,重视效天祀地的特定时期,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,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夏、商、西周时期已基本确立;春秋五霸、战国七雄,诸子论辩、百家争鸣,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,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;中国一些服饰的基本形制逐步走向成熟;奠定了上衣下裳(下裳实际是指裙,而不是裤)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,并显露出中国图案赋予寓意,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文化传统意识。

 

一、总体介绍

秦朝服饰的特点,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:多重衣物,崇尚黑色,军用服装。
1、多重长衣。连身的长衣,在秦代非常的普遍,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,向右绕到背后,再绕回前面来,腰间以带子系住,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,增加装饰和美感的*。秦朝男女要穿三重衣物。他们穿着多层且包得严严实实的古代长袍,每一层都要露出领子来。
2、秦朝崇尚黑色。在集会的时候,人们穿着黑压压的衣服,会感觉到特殊的肃穆和*的严峻。不过,秦代妃嫔的服装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的支配。她们夏天穿“浅黄藂罗衫”、披“浅黄银泥云披”,而配以芙蓉冠、五色花罗裙、五色罗小扇、泥金鞋,以衬托它。
3、军人服装。据说秦国绝大多数人是军人,军装也是当时的一大特色,从西安秦俑的军装上就可见一斑,这些人身穿长襦,腰束革带,下着短裤,腿扎行縢(即裹腿),足登浅履,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。
总体来讲,尽管秦朝是以黑色与军装为服饰的主色调,但让人感觉秦代的衣饰还是比较单调的。

 

 

 

帝王

秦汉,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。冕冠其制为:綖板长一尺二寸,宽七寸,前圆后方,冠表涂黑色,里用红、绿二色。凡戴冕冠者,都要穿冕服。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,中单素纱,红罗襞积,革带佩玉,大带素表朱里,两边围绿,上朱锦,下绿锦,大绶有黄、白、赤、玄、缥、绿六彩,小绶有白、玄、绿三色;三玉环,黑组绶,白玉双佩,佩剑,朱袜,赤九、赤舄,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为巩固统治,建立了各项制度,其中就包括衣冠服制。秦始皇常服通天冠,废周代六冕之制,只着“玄衣纁裳”,百官戴高山冠、法冠和武冠,穿袍服,佩绶。刘邦建立汉朝后,其实主要服饰还是承袭秦朝,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,质为白玉,衣裳十二章;三公诸侯七旒,质为青玉,衣裳九章;卿大夫五旒,质为黑玉,衣裳七章;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,其衣为深衣制。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,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,直到明代。

 

 

 

▲将军俑和大秦帝国秦惠文王剧照对比

男子

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、巾子,也有戴斗笠,穿交领,衣长至膝,衣骗骗充袖窄小,腰间系巾带,脚穿靴鞋或赤足。裤角卷起或扎裹腿,以便劳作,总体仍较宽松,也有外罩短袍者。夏天也可*上身,下身穿犊鼻裈,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舞百戏之人。据当时规定: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,只能穿本色麻布,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。

 

 

兵马俑实拍

 

这个款式属于汉服中的深衣,就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块,有宽袖和窄袖!秦汉时期士大夫文能治国,武能安邦,整个朝代给人一种肃穆,所以服饰上多采用深色!

 

 

女子服装

子服装主要分为两大类: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,一是日常只用的襦裙。

深衣。秦汉妇女以深衣为尚,衣襟然转层数比战国时的深衣有所增多,下摆部也有所增大。

襦裙。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。到了汉代,由于深衣的流行,穿这种服饰的妇女逐渐减少。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为尚儒斜领、窄袖,长仅及腰间;裙子是有4副素绢连接拼合而成,下垂至地,上窄下宽,不是边缘,裙腰两端封釉卷条,以便系结。

秦军代表发型偏髻

后脑头发紧贴头皮,但要流出一撮来,两侧同样如此。这三撮头发编成麻花辫,统一在脑后部集合,两侧的头发和脑后部的头发束在一块,然后向顶部走在右侧扎起一个发髻。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其他物料的辅助,直接就地取材,还特别实用。在战场上不会轻易脱落出现披头散发的现象干扰视线。偏髻在秦国的流行并非从上到下获得喜爱,秦国贵族阶级在对于遍髻的认可只是新奇,而在军队中发型的区别渐渐的演变成一种身份阶级的象征,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秦兵马俑的发型上直接得到答案。

 

将军俑发髻

以上图片来自网络、书籍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

Image

丰“衣”足“饰”|传统服饰鉴赏——秦汉篇


编辑:2024-08-15 10:16:40

秦汉代表性服饰及发型

 

先秦服装(先秦约公元前21世纪—公元前221年,包括夏、商、西周、春秋、战国等五个时期):先秦服装,产生于信天命,事鬼神,重视效天祀地的特定时期,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,中国的服饰制度在夏、商、西周时期已基本确立;春秋五霸、战国七雄,诸子论辩、百家争鸣,春秋战国时期动荡的社会局面和活跃的思想状态,使服饰得到了广泛的交流和快速的发展;中国一些服饰的基本形制逐步走向成熟;奠定了上衣下裳(下裳实际是指裙,而不是裤)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,并显露出中国图案赋予寓意,色彩有所象征的民族文化传统意识。

 

一、总体介绍

秦朝服饰的特点,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:多重衣物,崇尚黑色,军用服装。
1、多重长衣。连身的长衣,在秦代非常的普遍,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,向右绕到背后,再绕回前面来,腰间以带子系住,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,增加装饰和美感的*。秦朝男女要穿三重衣物。他们穿着多层且包得严严实实的古代长袍,每一层都要露出领子来。
2、秦朝崇尚黑色。在集会的时候,人们穿着黑压压的衣服,会感觉到特殊的肃穆和*的严峻。不过,秦代妃嫔的服装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的支配。她们夏天穿“浅黄藂罗衫”、披“浅黄银泥云披”,而配以芙蓉冠、五色花罗裙、五色罗小扇、泥金鞋,以衬托它。
3、军人服装。据说秦国绝大多数人是军人,军装也是当时的一大特色,从西安秦俑的军装上就可见一斑,这些人身穿长襦,腰束革带,下着短裤,腿扎行縢(即裹腿),足登浅履,头顶右侧绾圆形发髻。
总体来讲,尽管秦朝是以黑色与军装为服饰的主色调,但让人感觉秦代的衣饰还是比较单调的。

 

 

 

帝王

秦汉,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。冕冠其制为:綖板长一尺二寸,宽七寸,前圆后方,冠表涂黑色,里用红、绿二色。凡戴冕冠者,都要穿冕服。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,中单素纱,红罗襞积,革带佩玉,大带素表朱里,两边围绿,上朱锦,下绿锦,大绶有黄、白、赤、玄、缥、绿六彩,小绶有白、玄、绿三色;三玉环,黑组绶,白玉双佩,佩剑,朱袜,赤九、赤舄,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。秦始皇统一全国后,为巩固统治,建立了各项制度,其中就包括衣冠服制。秦始皇常服通天冠,废周代六冕之制,只着“玄衣纁裳”,百官戴高山冠、法冠和武冠,穿袍服,佩绶。刘邦建立汉朝后,其实主要服饰还是承袭秦朝,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,质为白玉,衣裳十二章;三公诸侯七旒,质为青玉,衣裳九章;卿大夫五旒,质为黑玉,衣裳七章;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,其衣为深衣制。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,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,直到明代。

 

 

 

▲将军俑和大秦帝国秦惠文王剧照对比

男子

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、巾子,也有戴斗笠,穿交领,衣长至膝,衣骗骗充袖窄小,腰间系巾带,脚穿靴鞋或赤足。裤角卷起或扎裹腿,以便劳作,总体仍较宽松,也有外罩短袍者。夏天也可*上身,下身穿犊鼻裈,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舞百戏之人。据当时规定: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,只能穿本色麻布,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。

 

 

兵马俑实拍

 

这个款式属于汉服中的深衣,就是上衣和下裳连在一块,有宽袖和窄袖!秦汉时期士大夫文能治国,武能安邦,整个朝代给人一种肃穆,所以服饰上多采用深色!

 

 

女子服装

子服装主要分为两大类:一是作为礼服的深衣,一是日常只用的襦裙。

深衣。秦汉妇女以深衣为尚,衣襟然转层数比战国时的深衣有所增多,下摆部也有所增大。

襦裙。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。到了汉代,由于深衣的流行,穿这种服饰的妇女逐渐减少。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为尚儒斜领、窄袖,长仅及腰间;裙子是有4副素绢连接拼合而成,下垂至地,上窄下宽,不是边缘,裙腰两端封釉卷条,以便系结。

秦军代表发型偏髻

后脑头发紧贴头皮,但要流出一撮来,两侧同样如此。这三撮头发编成麻花辫,统一在脑后部集合,两侧的头发和脑后部的头发束在一块,然后向顶部走在右侧扎起一个发髻。这样一来既省去了其他物料的辅助,直接就地取材,还特别实用。在战场上不会轻易脱落出现披头散发的现象干扰视线。偏髻在秦国的流行并非从上到下获得喜爱,秦国贵族阶级在对于遍髻的认可只是新奇,而在军队中发型的区别渐渐的演变成一种身份阶级的象征,这一点可以从出土的秦兵马俑的发型上直接得到答案。

 

将军俑发髻

以上图片来自网络、书籍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

©2022 长春市南关区图书馆 吉ICP备2022004413号-1 技术支持 - 资海科技集团